7年前,专家对慈善事业的预测,实现了几个?

发布时间:2021-05-24

导语:

2014年,在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交流展示会官方网站上,有一篇题为《慈展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十个特征》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根据三届中国慈展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2013-2014年公益慈善行业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慈善事业转型的十个重要特征。
 今年是2021年,时间距上述文章的发表已过去了7年之久。大家可以结合当前慈善事业的现状一一对照,看看这些预测是否都成为现实了呢?

image.png


 1、未来五年,中国慈善事业将逐渐从计划体制转为市场体制,慈善市场将起到配置慈善资源的基础作用。 文章提到,“在最近的两年中,我们看到计划慈善的领域越来越小,而一个自发的慈善市场正在迅速蓬勃地发展。在我们的慈展会,我们也看到这一趋势,在这三年间,慈展会逐步地由慈善项目展示,更多地转向慈善资源的对接。” 

2、慈善事业的民间化、组织化和专业化将成为未来五年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 文章表示,在未来的慈善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市场主体将主要由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来承担。慈善回归民间,一方面表现在原有的官办慈善组织将逐步去行政化,进一步社会化。

文章预测,“未来除了少数大型慈善组织外,大量的官办慈善机构都将回归民间,实现社会化,政府更多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公益创投的方式和这些组织建立市场条件下的契约关系,优胜劣汰。而这些社会服务机构也将在慈善市场上依靠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以及受助对象的满意程度来进行竞争与合作。” 文章还提到,“即使少数仍然由政府兴办的慈善机构,公务员也将退出领导层,大力吸收社会贤达人士和专业人士进入领导层。” 文章还认为,民间化的过程,也是慈善事业的自我组织化过程。“慈善事业在市场机制下要提高效率、实现更多的效能以及赢得更高的公信力,就要逐渐从过去的好人好事,逐步转化为组织化的公益慈善。” 因此,文章预测,“作为组织化的慈善,要提高组织效率、吸引优秀人才,那么在未来五年,专业化的治理结构、工作流程、薪资待遇以及专业化的评估体系都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3、在未来的五年内,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将是最值得关注的趋势。它将逐渐取代政府和国际机构,成为整个慈善事业的最重要的资金供给方。 在慈善机构逐步民间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资源如何有效地持续供给成为关键。在过去的三十年,公益慈善的资源主要依赖政府和国际机构的支持。 文章预测,“在未来五年内,虽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资源供给作用,但是民间基金会将迅速发展,五年内会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供给方。非公募基金会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民间慈善资源的重要筹集平台和推动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4、除了资源供给方和社会服务机构外,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慈善市场,未来五年将会出现一系列公益支持机构,设计评估、咨询、能力建设、展会甚至社会创投服务等各个方面,逐步打造出整个慈善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类似于深圳慈展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它作为行业展会越来越成为经验辐射、跨界合作、推动行业创新的重要平台。 

5、未来五年内,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问题相对应,慈善事业最重要的关注领域将是:青少年儿童、社区发展和医疗卫生。与此相适应,大量的公益资源将投往这三大领域。 

6、未来五年,灵活的小额社区资助将成为重要的慈善资金资助方式,基金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成为主要的资助模式。 资助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慈善运作模式,它是区分筹资型机构和服务型机构各自不同的功能,筹资机构不直接服务,而是提供资金给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文章预测,“这种资助关系目前在中国的基金会还不是主流,但是随着慈善市场的逐步发展,未来五年,资助将成为主要的慈善运作方式,尤其是小额的社区资助模式更可能成为主流。”

 7、未来五年,北京、广东和上海将成为中国慈善最活跃的地区,同时地区不平衡也将更加明显。

 8、资金流向区域更广泛,西部地区为公益资源主要流入地,慈展会成为富裕地区资本与贫困地区项目的对接平台。 

9、未来五年,公益慈善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将深刻影响着慈善领域的思维方式。同时公益慈善的信息化平台打破时间、空间和行业的界限,促进公益资源对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文章表示,互联网思维已经对现有的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益界的互联网思维,可以理解为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IT技术背景下,对公益产品和服务、筹款、公益价值链,以及对整个公益生态重新审视策划的思维方式。过往的公益慈善思维,要么集中在社区的服务对象,要么集中在基金会等几个重要捐款资助方上。但是,互联网思维则强调基于用户原则,强调用户应该顾及到千万普通用户上,强调他们的参与体验的原则,这就突破了少数人的局限。

文章预测,“未来五年,互联网思维集中表现在互联网募捐的兴起,哪怕是每人捐款一元钱,在互联网的网聚效应下也会带来可观的捐款收入。” 文章指出,互联网思维强调社会化思维,以网络为核心将利益相关方连接在一起,网络、枢纽、去中心化、平台、众包、众筹、公益APP等方式在未来五年,将席卷整个公益慈善界,尤其是参与公益的年轻一代。

文章表示,“未来,在慈善界大放光彩的不再是明星汇集的芭莎晚宴,抑或民政部的慈善大会,而是腾讯微信、阿里巴巴的淘宝、新浪微博。它们的力量不在于自身做了公益,而是成千上万的普通公民用它们做了公益,这就是互联网公益。” 

10、最后,公益慈善事业在未来五年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治理制度的改革,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将形成大规模的跨界,实现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章表示,“在互联网背景下,未来五年,跨界将成为主要发展潮流。不但企业和政府大踏步跨入公益慈善领域,同时公益慈善领域的治理理念也将跨入政府和企业领域。”

 文章还预测,在未来五年内,企业家将大批地进入公益慈善领域,而以商业方式实现社会目的的社会企业未来五年将成为想进行公益创业的青年人的首选。大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将直接转化为社会企业,弥补中国在养老服务等各方面社会服务的巨大供需缺口。

 文章指出,“影响力投资”在未来五年成为中国投资领域和公益领域的重要概念。“影响力投资”也称为“公益创投”或“社会投资”。在西方也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它倡导资本通过有经济效益的投资来做公益。在今年慈展会上,社会价值投资基金(The Impact Fund)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公益慈善新时尚的到来。 不仅经济理念影响着慈善,慈善领域的创新也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出是政府管理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它使得政府从原来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逐步转变为平等的合约式管理。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重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文章预测,“未来五年,政府购买服务将全面推开,在未来五年,政社将进一步分离,让渡出更大的社会空间,从而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足鼎立的现代国家整体格局。”

来源 | 善达网